文章来自于果核剥壳公众号首发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Sa_vOd932uFNFxIz00GDpA
近来一个关于雷军“破防”的词条上了热搜,说的是评论区需要关注100天才能留言,防止水军——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事情,评论区也不是现在才这样,但是这很符合大家对相关新闻的想象。
关注汽车新闻的朋友,近期可能会刷到不少类似视频,像是小米SU7 Ultra需要4.2万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,实际作用与宣传的不太一样,一堆车主想要取消订单和维权。
又或者是汽车厂商响应国家号召,把“智驾”更名为“辅助驾驶”,顺应汽车行业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。
还有小米汽车通过OTA限制马力的事情,甚至离谱的还有:花几元就可以P一张订单截图等等,每波新闻都会带来不少讨论。
而雷军本人在微博里,明确表示情绪比较低落。
结合这些各种新闻一起看下来,能体会到小米汽车的路线还是太有互联网思维了。
先把东西做出来,然后做好功能分级,推出不同的版本和外观,提供可选定制件,有了问题之后再通过软件快速迭代来控制硬件。
然后在宣传的时候只凸显最强版本的优势,似乎有些延续宣传手机的使用方式。但是差别在于:像是在手机上有的可以复制加密的NFC卡片,有的不行。
实际买了之后,便宜的手机运行迟缓一点,少一些动画和效果,不能复制加密卡就不能复制,其实这些都无所谓,毕竟价格就在那里,但是汽车就不一样了,有些功能不一样是会有“风险”的。
这些基础版本没有的雷达信息,可能与用户“物理生命”相关的信息,反而才是值得重点标注的信息。
而通过更新来限制汽车的物理性能,甚至要通过排位考试来解锁使用权限。
这个操作就太像是互联网厂商的经典操作了,打个比方:设备的充电功率过快可能导致爆炸啥的,那我限制系统的充电速度不就解决了。(什么?你说宣传的时候有快速充电?...)
但与之矛盾的是,小米本身的表现与雷总本人的气质有点错位,雷总自身的流量不用说,互联网上都是他的事迹,而且他本人也是早期的互联网网虫,常年混迹论坛,还喜欢发帖和回复别人。
说他不了解大家的态度那是不可能的,他对互联网的梗和对自己的“恶搞”也明显多于其他互联网公司的老板,以至于大家会下意识觉赞同他非常懂消费者,也乐于接受大家的意见,而且接地气。
就相当于大伙结交了一个大哥,大哥手下小弟闯祸的时候他都要出来给个解释,加上雷军的形象又与小米绑定,所以给了大家很多违和感,产品发布的时候大伙都觉得还不错啊,雷军做得好啊,在产品上花了不少心思的。
结果产品并不是靠个人魅力就能做好的,在宣传,装配,设计上都有问题,然后在有问题的时候,大家就来讨说法了。
但是这次是明显“翻车”了,一方面是雷总账号发的内容有问题,被人留存了记录。
另一方面是购买这些大件的用户,也看不上官方的补偿措施,也有精力去与小米周旋。
在汽车上不像手机上,用迭代的策略就能挽回用户的口碑和风向,这就算后续改好了,也不会像电脑手机一样随意去买第二台第三台吧?大多人也养不起。从网友发的一张图来看,小米的开局还是很不错的,只能说处于悲喜交加之中了。
做为造车新势力,只希望小米后续能把现有的车主和后续服务做好,毕竟有时厂家的“下次一定”,就成为用户的下辈子,从自动驾驶出来后,选车也算是在选自己的赛博肢体了。
小米现在做的决定,都将成为后来者的正反面教材,现在这里没有难分秋毫的“苹果车”了,外面都是虎视眈眈的友商。
另外看到一个新闻,就连“飞的”都要来了,加上现在汽车行业的竞争,颇有一种当年2G到3G时代的变更节奏。
评论列表(3条)
垃圾小米,收割韭菜,以前号称发烧友性价比高手机,现在就设槛不给解锁,垃圾公司快点倒闭!
虚假宣传都闹成这样了,还在装死不出来解决问题。
也没装死的,未交付订单的可以改普通前盖,但是需要重新排单。已经提车或者锁单的赠送20000万积分,听着多,但是积分比现金是10:1,也就赔了2000块钱。老实说我也觉得这玩意就是虚假宣传,正常肯定是退回那前盖的钱加假一赔三的。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吹来的,你试着一开始直接点明说这两个孔就是装饰用的而已,八毛钱作用都没有,而且小米敢开口要价四万多。你看看还有没有那么多人花这钱就为了选择这装饰用的孔。